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习近平
团结拼搏 振兴中华
■范江怀
40年,10项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在世界体坛铸就了一段传奇和辉煌。
数任主教练,几代女排姑娘,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十座冠军奖杯,更是一面高扬着民族精神、鼓舞激励了几代人的旗帜——女排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说,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崛起年代
1981年11月16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这一天,万人空巷。无数国人通过电视或广播,关注着正在日本大阪进行的一场比赛:中国女排对阵日本女排。
这是一场争夺第三届女子排球世界杯冠军的巅峰之战。
就在大家屏息静气时,央视著名评论员宋世雄用激昂的声音打破了平静:“17比15,中国队胜利啦!”
3比2击败对手,中国女排首次站上世界之巅。顿时,整个神州大地仿佛要沸腾了,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中国体育在三大球的赛场上,赢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欢腾雀跃的人群,涌进天安门广场,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第二天的各大报纸,几乎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国女排勇夺世界冠军的消息,《人民日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渴望崛起的年代,也是一个需要中国人自己站出来、向世界证明“中国,行!”的年代。人们如此切身地感受到,一个小小的排球会牵动亿万人的心,中国女排的胜利与国家振兴联系得如此紧密。
全国妇联、团中央和国家体委等纷纷电贺中国女排夺魁,号召全国各行各业向中国女排学习,“让‘女排精神’在我国四化建设道路上永放光辉”。
女排精神,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国人的视野,并一次次让人们领略到其耀眼的精神魅力。
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中国女排并没有停止攀登世界高峰的脚步。获得“最佳教练员奖”的主教练袁伟民在赛后说,夺得世界杯冠军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要夺取“三连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已经加冕两项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最看重的就是奥运会冠军。
在这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第一枚金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喜讯传来,极大地振奋了女排姑娘的士气。
通往冠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赛前训练时,有人在训练场边打出了这样的牌子:美国吓破你的胆。
看到这个吓唬胆小鬼的牌子,时任中国女排队长的郎平莞尔一笑,自言自语道:“没事儿,我有两个胆,吓破一个还有一个。”
东道主美国女排,是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她们视奥运金牌为囊中之物。当地电视台甚至已为美国女排制作好了一个挂上金牌的影像。
这个影像还故意让中国女排“意外”地看到了。郎平招呼队友们说:“怎么样,咱们要把她们挂在脖子上的金牌摘下来,一起加油吧!”
美国女排果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拦路虎”。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1比3输给了美国队。
输球后的女排姑娘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分析战局,重塑敢于胜利的信心。在争夺冠军的决赛中,中国女排最终以3比0横扫美国队,赢得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
1981年至1986年,6年时间,中国女排5次站在了女子排球世界最高领奖台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的女子排球队,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次夺冠,凤凰涅槃。女排精神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成为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象征。
永不言败
17年,无论是对一名运动员来说,还是对一支球队来说,都有点漫长。
在那些年里,中国女排离开世界冠军的宝座虽然时间长了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始终与世界强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沉寂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特质还在骨子里顽强地传承着。她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爆发的时间点。
时间来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此时,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是陈忠和。
曾担任郎平助手的陈忠和,名气不大,却底气十足。底气很足的原因,是他手下拥有冯坤、赵蕊蕊、周苏红等“黄金一代”球员和永不褪色的女排精神。
在此之前,依靠着“黄金一代”和女排精神的底牌,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赢得了2003年女排世界杯的冠军,一扫17年的“冠军荒”。
中国女排的每一位成员,最看重的还是奥运金牌。奥运赛场,才是最能见证女排精神的舞台。
但是,奥运会前的中国女排并不被看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世界杯赛上为中国女排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赵蕊蕊骨折了。
有着“小郎平”之称的赵蕊蕊,身高1米97,是当时中国女排的“第一高度”,也是主教练陈忠和手中的撒手锏。
在世界杯比赛中,想战胜中国队的对手,几乎都制定了一套针对赵蕊蕊攻击特点的打法。但是,真正到了比赛中,面对赵蕊蕊的攻击,所有的抵抗都显得多余。赵蕊蕊的强大攻击力,超出了许多球队的想象。
经过一百多天的康复,赵蕊蕊终于如愿站上了奥运赛场。不幸的是,“坎坷让我懂得感恩”的赵蕊蕊,只在雅典的赛场上打了3分钟,就因旧伤复发,被迫离开了赛场……
失去一个顶梁柱的中国女排,反而激起更为旺盛的斗志和拼劲。在小组赛中,女排姑娘4胜1负杀进八强。在半决赛中,中国女排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沉着应战,最终以3比2扭转了战局,击败了强劲对手古巴队,挺进了决赛。
谁能想到,涉险杀进决赛的中国女排,遇到了实力更为强大的对手俄罗斯队。决赛一上来,中国女排就被对手打了一个2比0。
中国女排再一次被推到了悬崖边。命悬一线的中国女排尽管扳回了一局,但在第四局又被俄罗斯队打成23比21。只有2分之遥,俄罗斯队就能登顶冠军宝座。
暂停时,主教练陈忠和对队员们说,我们已经是亚军了,放开打,拼一分是一分。
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最终果然实现了惊天大逆转,以3比2反败为胜,第二次站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我们取胜概率确实要比对手小,但我们的球队拼到忘我,达到想赢不怕输的境界时,真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球员李珊赛后这么解释反败为胜的原因。
百感交集的赵蕊蕊,动情地说:“过去三年你们没有看到我们是怎么练的,我们早就磨炼出在困境中战胜绝望的本领,所以不论再碰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感到绝望!”
我们对女排精神有多种解读,但“永不言败”和“越挫越勇”,永远是“女排精神”最为厚重的底色。
王者归来
在经历了雅典奥运会的辉煌之后,中国女排再次遭遇了低谷,在伦敦奥运会上竟然输给了近30年来从未输过的日本女排,早早就被淘汰出局。
在人才青黄不接、球员基本功不扎实的困难之时,中国女排总是会有人站出来、顶上去,顽强地传承着女排精神的基因。
2013年,工作生活在大洋彼岸的郎平,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了中国女排主教练的位置上。在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为什么能做到举重若轻,郎平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我,我就回来了。
不论是作为中国女排的队员,还是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都深深地爱恋着这支球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和传承着女排精神。
如何才能把球队带出低谷,重返世界排坛巅峰?郎平最为看重的,就是中国女排的团队精神。她说,女排当年是从低谷向上攀登,在困难的时候,大家总能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最考验一支球队的,便是奥运赛场。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对中国女排的考验比以往来得更早。
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2胜3负,险些被淘汰。
九死一生的中国女排在首轮淘汰赛中,又遭遇了夺冠热门、东道主巴西队。这次在家门口比赛,蝉联北京、伦敦两届奥运冠军的巴西女排志在必得,要创造一个奇迹:奥运三连冠。赛前很多人认为,中国女排凶多吉少。
现场上万名巴西观众狂热的助威声,几乎要把体育场给掀翻了。巴西队第一局以25比15拿下,确实有一股舍我其谁的势头。
“以挑战者的姿态去战斗!”赛前就喊出了这句口号的中国女排,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了无穷的斗志。正如主教练郎平所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哪怕一路走来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要和你拼到底。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办法”。危难时刻,主帅郎平及时变阵,女排姑娘放手一搏、不畏强手,敢于刺刀见红。最终,中国女排以3比2战胜了巴西队,神奇地实现了大逆转,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永不放弃”。
在参加颁奖仪式时,中国女排全体队员高喊着“CHINA”,手拉着手,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由于主力队员出现伤病,实力受到影响,比赛成绩未能达到赛前的预期。但是,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女排姑娘在比赛中的拼搏,看到了中国女排永不言败的精神。
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比赛是暂时的,而精神是永恒的。女排精神在岁月的磨砺下,早已超越了赛场胜负和体育本身的意义。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内核,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女排精神催人奋进
■点金
历史是有温度的。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女子排球世界杯中夺得冠军的那个夜晚,至今仍温暖着国人的心灵。那一刻,永载史册。从那一刻起,女排姑娘们创造的女排精神,回响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汇聚起“振兴中华”的时代旋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骄人战绩。近些年,中国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2019年世界杯上三度夺冠。女排姑娘们所创造的女排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激励国人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女排精神是用激情与梦想、拼搏与奋斗书写的心灵史诗,是中国精神中不可或缺的英雄篇章。实现美好梦想,不会一帆风顺;成就伟大事业,不会信手拈来。当前,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上,愈加需要女排精神等中国精神的激励。中国梦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对于每一位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同样需要学习女排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女排精神,要学习她们“祖国至上”的精神信念。作为运动员,祖国的荣誉是第一位的。作为军人,祖国的安危是第一位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把爱国奉献作为永恒的精神底色,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于备战打仗,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奉献的实际行动。
学习女排精神,要学习她们“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团结的力量使中国女排一次次赢得胜利。现代战争信息化程度越高、联合指挥越复杂,就越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越需要官兵团结一致。
学习女排精神,要学习她们“顽强拼搏”的战斗品格。金牌不可能总是得到,但拼搏的精神可以永远赓续。女排姑娘们的可敬之处,在于“敢于亮剑”的拼劲、打不垮的韧劲。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精气神和战斗作风。今天,我们的钢多了,气要更足,骨头要更硬。
学习女排精神,还要学习她们“永不言败”的顽强意志。再艰难的跋涉,只要永不放弃,总会抵达目的地;再艰苦的战斗,只要永不言败,就会取得胜利。强军路上,我们需要拼搏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女排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永恒的精神价值。悉心体悟和学习女排精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激励。女排精神之花,必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
中国女排的“拼命三郎”
■刘慎泽
作为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时期的重要成员,陈招娣也是原八一女排的标志人物之一,她于195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从小,陈招娣的身体素质就很好,个子也比同龄的孩子要高一些。因为一直喜欢体育运动,她在17岁时进入杭州体校学习排球,从此与排球结缘。
随后,陈招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选八一排球队。1976年,她入选中国女排国家队,担任二传和接应,成为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关键队员之一。
作为老女排的第一批队员、“五连冠”时期中国女排的主力接应,性格倔强的陈招娣在队里特别能吃苦。她在训练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任何一个球都会拼了命地去接。作为军旅排球队员,陈招娣的顽强拼搏在球场上享有盛誉。在对手的眼里,她是最坚固的一座防守堡垒;在队友眼里,她就是在关键时刻最能出手的“拼命三郎”。
1979年6月,在与日本队的一场比赛中,日本女排的一记扣球打在了陈招娣此前受伤的左臂上,造成桡骨断裂。没想到,陈招娣仅休息了两个月,就跟随八一女排出现在了第四届全运会的赛场上。她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出战,单手比赛。
退役后,陈招娣曾先后担任过八一女排、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和中国女排领队等职务,并取得出色的成绩。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她没能继续奋战在女排事业的第一线。陈招娣曾多次表示,“我特别喜欢排球,如果不是因为1998年患病接受手术,我还会继续排球教练的生涯。”
从1993年起,陈招娣离开排球队伍开始到文化部门就职,曾分管军队体育工作中的群众体育工作,为全军群众体育活动水平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