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 有乐
浙里 有望得见的青山
浙里 有缠绵不绝的绿水
浙里 有忘不了的乡愁
浙里 有魂牵梦绕的乐音
“诗书礼乐”为中国古代儒家必修经典。民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器乐演奏,亦有“国乐”之雅称。而江南丝竹,是这一方水土土里生水里长的音乐。乐音袅袅,根植于每一个江南人心中。诗画浙江离不开诗歌、美景、丝竹悦耳。后疫情时代,特推出线上民乐电影展演,以民乐的方式介绍浙江“四条诗路”之美景,串联浙江文化精华之“链”,串联浙江诗画山水之“链”,串联浙江全域文旅发展之“链”,从而展现“浙江之窗”的世界风貌。让世界听见浙江,感受中国。
鼓
鼓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数千年,先贤孔子曾说过“鼓之舞之”,可见“鼓舞”一词起源之早。中国鼓,最早以陶土烧制的“土鼓”,始现于陶器时代。从周朝起,鼓就已经规范地用于古代中国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如今的中国鼓,已然有数十个品种(如安塞腰鼓、凤阳花鼓、手鼓等)。鼓文化的繁荣,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安定繁荣。鼓乐《钱王射潮》以多人大鼓演奏,鼓乐齐鸣盛世景,展现钱江潮涌与当代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时代风貌。
鼓乐《钱王射潮》
作曲:徐可;演奏:王富生、皇甫庆玲、王轶炜等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苏轼【北宋】《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古琴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浙派古琴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由郭楚望所创立的浙派古琴在南宋独领风骚,独特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在浙江音乐河床里产生的浙派古琴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古琴流派,其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潇洒自如,音韵流畅。崇尚“微、妙、圆、通”,追求典雅、平和、稳健、怡淡的意境。乐曲《竹林七贤》中,古琴与二胡、琵琶、笛箫等乐器的不断碰撞,彰显出了东方文化的风采。
古琴《竹林七贤》
作曲:王云飞;演奏:曹宇、刘燕、曲睿等
竹林笑傲今陈迹,抚榇江皋涕泫然。
——沈约【南朝】《复挽于湖居士》
唢呐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在中国历经千百年岁月更迭,演奏技法的加工提升,如今已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该曲唢呐与民族乐队的演绎将民族风韵、现代技巧和时代气派的有机结合, 为一向以粗犷奔放著称的唢呐开辟了细腻婉约的新艺术风格。犹如山呼海应,时而风吹过山,掠过了海,时而听到海螺的低语,充分彰显唢呐演奏者的才华,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嵊州吹打《海唤天》
作曲:徐可;唢呐演奏:宋广顺 指挥:陈瑱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李白【唐】《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筝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它也被誉为“仁智之器”,承载传递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音乐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文明融入蕴含到古典音韵的古筝中,显示出古筝音乐的诗、情、意、韵。浙江筝明朗、细腻、绮丽、优雅,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气息,常常反映出人民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古筝《清河水歌》表现荷似人,筝似水,人在舞,水在歌的江南婉约美的画卷。
古筝《清河水歌》
作曲:邬娜;演奏:谢涛、段妍頔、李婷等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欧阳修【北宋】《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感谢
出品:浙江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执行: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浙江民族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