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习近平
奋力书写“春天的故事”
图①:深圳市委门前的“拓荒牛”雕塑。图②:武警广东总队执勤第三支队一中队驻守在深圳前海,多年来见证了前海旧貌换新颜。图为一中队哨兵在前海石公园执勤。廖 键摄。图③:当地市民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埋头拱背,四脚用力后蹬,拉出身后一个盘根错节的树根。
夏末秋初,慕名来到广东省深圳市委门前的记者,站在这座著名的“拓荒牛”雕塑前,仰望凝视。
一种力量感扑面而来。拼尽全力、默默向前,“拓荒牛”的姿态,像极了在这座城市开荒拓土的建设者。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每一次用力,都是对思想桎梏的挣脱;每向前一步,都是全新局面的开创。
岁月淘洗,这座雕塑依旧闪耀着明亮的精神光泽,辉映着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历史创造。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时间记录了每一个经济特区勇敢闯、大胆试、踏实干留下的印记,也见证着新时代“拓荒牛”的砥砺前行。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远景
拓 荒
一片荒芜,是42年前马成礼和战友们走出深圳火车站时最直接的印象。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马成礼和近2000名基建工程兵组成先遣团一路南下,拉开了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大幕。
直到真正踏上这片土地,马成礼才明白,为什么要派基建工程兵来建设深圳特区。
“这里要水没水,要电没电,要通信没通信,要道路没道路,要什么没什么,当地的施工队伍谁也不愿意来。”
85岁的马成礼用“震惊”二字向记者形容他们当时的感受。“我们来到深圳的第一天,就在地上挖坑支锅,自己开荒,用毛竹搭起竹棚,一住就是好几年 …… ”
当时深圳物资供应不足,施工工具缺乏,大家只能轮换使用,昼夜倒班赶工期;抽水机不够用,就用洗脸盆接力排水;施工材料运输跟不上,他们就靠肩扛手抬把材料运到作业面。
艰苦安家、艰苦创业,劈山开路、移土填海。
这支在人民军队序列中“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在深圳摆开“战场”,争分夺秒打响特区建设的“第一枪”。他们和此后陆续到来的两万多名战友一起,在荒滩上搭建起这座新城坚实的“骨架”,奏响开拓、创新、奉献的时代强音。
荒山野岭挺起林立高楼,泥泞之路变成通畅大道,从第一栋高层建筑深圳电子大厦,到深圳首座直升机场,一座座地标,成为这支铁军的“勋章”。
1983年,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集体就地转业。脱下军装,这支铁军本色不改,输送到全市各单位的8000多名官兵,成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深圳特区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深圳大胆改革创造出的许多个“中国第一”里,都有着他们拼搏的身影。
“基建工程兵是名副其实深圳最早的‘拓荒牛’。他们以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这座城市留下精神的胎记,他们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主要塑造者之一。”老基建工程兵段亚兵告诉记者,近年来,他搜集、采访了百余名基建工程兵及其后代拓荒深圳、建设深圳的故事,将他们的记忆写入这座城市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深圳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奋斗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和智慧。”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党史处处长毛剑峰说,正是一批批像基建工程兵这样的“拓荒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现代化都市。
闯 海
1988年的那个夏天,时年27岁的贵州小伙子冯川建第一次闻到了海的味道。
那一年的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遍全国。彼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10个年头,此前还同属一省、相距不远的珠三角,已是改革春潮风起云涌,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全国唯一、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面积超过之前4个经济特区之和,“把门打开”实行比其他4个经济特区还“特”的经济政策——海南岛以大特区的姿态,一举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一路向南。
“到海南去,干一番事业!”冯川建放弃了体制内稳定的工作,怀揣300元登上了南下海岛的轮船。
那一天,很多满怀梦想的人和冯川建同乘一艘船,前往这片热土;那一年,10万人才下海南,“闯海人”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
然而,干什么、怎么闯,一片未知。
他们的眼前,是一座封闭、贫穷、落后的海岛。经济落后,老少边穷,基础设施差,农村人口占岛上总人口的80%……海南岛当时的状况,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很多地区的真实写照。
这正是党中央设立海南特区的“初心”——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特征,有利于实行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试验。
前所未有的胆魄,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的海南,满街都是从全国各地涌来的“追梦人”。大家谈论新事物、探讨新想法,满眼都是对干出一番事业的渴望。他们大多聚集在海口市三角池互通有无、交流信息,那里的墙壁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自荐书和招聘信息。
“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气势和情怀,就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自带的基因。”如今开办了一家综合性企业的冯川建,对“闯海”的感悟很深。
闯海为了发展,闯海为了梦想。靠一个“闯”字,“体积”大、起步晚的海南杀出了一条“血路”。
《放胆发展生产力,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这是1988年海南省第一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30多年来,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头,“放胆”的海南驰而不息,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航权开放等近百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从海防前线到最大经济特区, 从边陲荒岛到国际旅游岛,从最大自贸试验区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国的海南、亚洲的博鳌、世界的三亚”,已成为海南“把门越开越大”的开放名片。
岁月更迭,时光如梭,变化的是城市,传承的是精神。从发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呼声,到一系列思想上、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经济特区一次次破冰试水,始终引领我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以“小而美”著称的珠海加快向“强而美”转型,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汕头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披荆斩棘建设“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凭海临风的厦门爱拼敢赢,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经济特区始终咬定创新不放松,努力树立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跑出示范引领“加速度”。
领 跑
1979年,20岁的杨洪祥随基建工程兵部队先遣团来到深圳。他的工作是新闻报道,他手中的相机,留存了最早一批“拓荒牛”在深圳修路建楼的画面,拍摄的几百张照片成为反映深圳特区初建时期面貌的珍贵史料。
40多年后,已是深圳前海一家公司董事长的杨洪祥,闲暇时总喜欢在前海街头四处走走。此时,他用相机屏幕定格的,是这个新区“一年一个样”的变化图景。
和数万名在前海创业的奋斗者一样,杨洪祥看中的是前海一流的营商环境、加速的制度创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79年,深圳湾东岸蛇口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炮’。30多年后,深圳湾西岸前海这片滩涂上,崛起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桥头堡’。”杨洪祥说,“经济特区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从荒芜到繁华的每一处变迁,都有奋斗者的激情与梦想在燃烧,都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发扬。”
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为目标定位,近年来在新城开发、深港合作、金融创新、法治建设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引擎。
踏平坎坷成大道,接续奋斗又出发。2019年8月,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担负起更高的国家使命,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全国作出示范。
今年以来,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深圳采取的改革举措频频登上热搜。个人可以申请破产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开始施行,重拳规范大数据“杀熟”等乱象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强化对个人数据的保护 ……
“一条条切中要害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是深圳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的不懈努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2020年10月14日,《春天的故事》的旋律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奏响。习近平主席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强调:“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登上深圳莲花山公园的山顶,记者举目望去,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全貌尽收眼底。9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莲花山公园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如今,曾经的小树已枝繁叶茂。
1992年,再次来到深圳的邓小平同志,在不远处的仙湖植物园也曾种下一棵高山榕。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两棵高山榕,见证着历史在这里交汇,聆听着穿越时空的最强音——将改革进行到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