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汉学研究创立的近200年时间里,一代代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为世界构筑了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知识与想象空间。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和学习汉语的学生,开启了新时代的中国与汉学家间的美好故事。同年10月,由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正式定名为“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新时代的中国张开双臂,迎接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和智慧。
“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开启思想文化的盛宴
九年来,“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共举办6届,包含并行圆桌会议、分议题座谈、外地考察等内容。来自 55个国家的152名智库专家、文化学者、前政要受邀来华,包括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全球化”理念倡导者阿尔布劳,被誉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德国学者施寒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资深研究员杜大伟,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等,与刘梦溪、厉以宁、葛剑雄、胡鞍钢、张维为等中方专家开展对话交流。大家在这里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术知音,通过交流、互学互鉴、燃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达成共同发展的共识。座谈会因思想交流而成功,因学术互动而延续。
九年来,参与“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的中外方专家围绕“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追求”“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与共同价值”“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等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达成了丰富的学术共识。大家深刻解读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作用,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价值。学者们的研讨为国际汉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引领世界汉学的研究目光从中国的过去拓展到中国的当代与未来,中国方案也凝聚了全球智慧,聚焦共识,共同发展。
2017年,青年汉学家参观黄山。
2017年,英国汉学家马丁·阿尔布劳和哈萨克斯坦汉学家纳比坚进行交流。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传递汉学研究的薪火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汉学源远流长,更需薪火相传。2014年7月,首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总协调单位,至今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重庆、广州、杭州等地成功举办了20期研修班,举办座谈、讲座、研修和交流活动700余场,主题覆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文化艺术、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来自世界 105个国家的615位青年汉学家,通过集中授课、对口研修、实地考察、论文交流等,开拓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为民心相通搭桥铺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九年来,参加研修的青年汉学研究者沿着汉学前辈们开辟的研究道路,就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的经济改革、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的生态保护等课题展开研究,撰写出版了200余篇优秀论文。许多参加研修的青年学者还通过同期举办的“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得到了和学术偶像见面交流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到了国际顶尖学者的大家风采,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通过研修成长为汉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座谈会与研修计划为国际汉学研究薪火相传不断贡献着力量。今后,还将继续努力,用汉学研究拉近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心灵距离,用汉学研究为世界构筑一个开放包容的精神世界。
2019年,青年汉学家体验中国剪纸技艺。
2019年,青年汉学家在延安“打起腰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