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友谊跨越山海。作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的“良渚论坛”将于12月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
今天,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办,本次分论坛以“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王震中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2023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33国43位青年汉学家和媒体代表等约150人出席论坛。
来自哈萨克斯坦、意大利、奥地利、尼日利亚、德国等国的外国青年汉学家与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积极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丝路”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主旨发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
王巍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讲到在距今5000~4500年的时候,中西文明有一个相互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他的重要证据就是西亚地区原产的小麦、黄牛、绵羊经过中国西北地区,在4500年前左右传入了中原地区,以及冶金术的传播,再说到了张骞通西域之后以及唐代的开放交流等等,都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积极交流,各取所长、各呈其美,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提供了重要实证,这对世界史学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到世界文明是多元互鉴的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也正是良渚文明的意义所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陈广胜
87年前,一位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因此有了“良渚文化”的命名。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所在的浙江濒临万情东海,历来有丝茶之府、文化之邦、旅游胜地的美誉,从史前万年到青铜时代,浙江拥有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等遗址为代表的完整考古学文化谱系。他与大家分享了三个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码”:10000年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上山;5000年中华文明之源——良渚;1000年江南文化之源——杭州。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阿迪力·卡吾肯诺夫(Adil Kaukenov)
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表示,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他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很好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殊渠道和重要载体,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影响既是局部性的,也是全局性的。”阿迪力·卡吾肯诺夫指出。“远亲不如近邻,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交流性倡议,认为它极大地促进了东部的亚太经济区和西部欧洲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在阿迪力·卡吾肯诺夫看来,这一倡议背后还体现了对世界青年交流的重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方向明
方向明以稻作文明为引,条分缕析解读了“良渚:东方文明之路先行者”这个命题。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古代东方文明是第一次回答东方文明的发展之路,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路。迄今为止,考古证据最系统、最充分的就是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基于高度发达稻作体系之上的良渚文明所取得的各项物质文化成就和开启的玉制文明,为文明定义和认定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更为突出的是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文明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典型的实例。
主题对话(一)青年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丝路”与民心相通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的存在年代为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它和其他三大文明处于同一个时代,都是五千年左右,因此也受到国际国内的关注。良渚不仅代表着中国长江下游的文明形态,也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 王震中
王震中将良渚文明的特质概括成五个方面,分别是都城、水稻、玉器、文字以及含有图腾痕迹的祖先崇拜。“良渚文明的第一个特点是都邑国家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城市或都邑是文明与国家的连接点。第二个特点是稻作农业文明,良渚文明的经济基础是水稻、家畜饲养和制作玉器等手工业的专门化。第三个特点是出土玉器,良渚文明的玉礼器发挥着夏商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功能。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良渚文明第四个特点是使用文字。第五个特点是在祖先崇拜中包含有图腾崇拜的观念意识。”
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连通外部世界的一条纽带,如今“一带一路”的倡议可谓是新时代丝绸之路的蓝图,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学术进步。
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 雷佩克(Sean Padraig Lysaght)
雷佩克在会上也向大家讲述了他眼中的“文化丝路”。他认为,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人民,国家和文化。在最有意义的框架内,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并变得更加重要。“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作为文化试点机构之一,在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重点开展文化活动。例如在音乐上,维也纳金色音乐厅等维也纳顶级音乐场所举办项目。在文学上,研究所会定期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在维也纳展示他们的作品。”雷佩克介绍道。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 菲利普(Filippo Costantini)
菲利普在会上也提到,哥斯达黎加大学深信文化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明互鉴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民心相通成为文化丝绸之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7年起,哥斯达黎加大学就开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和支持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丝绸之路不仅对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丝绸之路上所留下的大量的人类文明的遗迹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出土了众多反映了文化交流和互鉴的文物,那么这些文化、文物该如何地走进公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张颖岚
张颖岚认为,首先是要让公众能够走进学术研究、专业研究的象牙塔,让公众能够了解到更多专业研究知识。其次是要有相关的传播手段,找到让公众所喜爱的传播手段。最后是要知识再生产,要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公众所能理解、认可的表述。“要让文物的表达形式活起来,更重要的我们是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我们能够让文物能够说话,然后通过文物、通过文化能够达到这种我们说到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构建。”同时,张颖岚也强调,在公众传播中,既要实现美美与共,也要注意它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性,尤其是不能把严谨的学术研究过分的娱乐化。
主题对话(二)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
现代化是否有标准和定式?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有何差异?在走向智慧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守正还是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基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各国学者的探讨中,我们试图窥见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底色,以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归宿。
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 叶翰识(Hannes Wolfgang Reinhard Jedeck)
叶翰识看来,来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对现代化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德国人,从我的视角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杭州有很著名的阿里巴巴,此外,上海、北京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通过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叶翰识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百闻不如一见’,一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他强调,现代化的标准,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提升,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建设。“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各国学者可以互相建立信任,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合作和了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韦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韦路看来,中国应该大胆去创新,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个维度提升智能化程度。“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未来,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很可能变成‘一次都不用跑’。”韦路表示,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建立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这三个核心点去发力。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个时代命题。韦路认为,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主体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叙事不够亲民、媒介趋于单一、受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小故事、微叙事,个性化的内容生产,精准化的国际传播,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国际传播领域,大家都应该参与进来。”韦路强调,在某种程度上,智能技术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赋能。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何欢欢
何欢欢表示,中国现代化根基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是最浓厚的底色。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发展,更应该鼓励多元和包容。“从文化的层面来讲,我们需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同时又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真实性和有效性却大打折扣。在何欢欢看来,公众仿佛充当了一个“被计算过了”的信息接收方的角色,成为被网络和数字包裹的“蚕宝宝”。“当下,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应该回到文本、实践和真实,避免信息隔绝和信息错位。科技进步了,汉学研究也不能固步自封。”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 谢里夫(Ghali Ibrahim Sheriff)
谢里夫表示,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各种文化互联、互通、互鉴的重要渠道,“每个人都像一块砖,可以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建设。”谢里夫说,在这样的策略下,我们可以在维护和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进行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文化输出。对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很多挑战。“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谢里夫强调,人与自然、气候变化等世界共通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国际上的其他伙伴也可以更加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态度和决心。各国人民都是一个大家庭,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的世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谢里夫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