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马耳他、布加勒斯特和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邀请,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组派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栾冬等一行8人于2024年5月21日至5月30日赴马耳他、罗马尼亚和西班牙,举办“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系列活动。
不止音乐 音乐不止 一次成果丰硕的交流之旅
本次出访活动在习近平主席欧洲三国之行之后,正是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关注高涨之时。3个国家,5场演出和交流活动,乐团向欧洲民众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也收到了很多积极反馈,为欧洲的“中国热”再添把火。
5月22日上午,乐团赴马耳他圣伊纳爵学院汉达中学访演,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马耳他教育部部长代表、欧洲与国际事务司长加特,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袁媛及汉达中学师生等200余人一起欣赏了民乐演出,大家热情互动,气氛热烈。5月22日晚,“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马耳他大学泰米·扎米特礼堂隆重举行,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首席馆员彭熠军、卡尔卡拉市议员斯佩朗莎·奇尔可普、马耳他地中海会议中心艺术总监托尼·达里恩及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等中外嘉宾400余人出席。乐团还专门演奏了中国民乐风格的马耳他曲目《太阳》,让人耳目一新、惊喜不已。
乐团在马耳他圣伊纳爵学院汉达中学访演
“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马耳他大学举行
5月24日,“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活动上奏响,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韩春霖、罗马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赫里斯泰亚、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徐宁波,以及来自罗马尼亚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媒体等各界知名人士共百余名嘉宾出席。乐团还与罗马尼亚小快板儿童合唱团联袂演出,共同奉献了中国名曲《茉莉花》和罗马尼亚名曲《卡特里娜》,器乐声乐交相辉映,共唱友谊之歌。
“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活动中上演
5月27日、28日,在中国驻西班牙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连演两场,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西班牙王室侍卫长格拉西亚、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巴永娜、知华讲堂基金会主席穆尼奥斯、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杨长青及当地中国文化爱好者等近200人出席。音乐会还特别邀请到西班牙吉他手阿尔贝托·布兰科作为助演嘉宾,以“中西合璧”方式创新呈现西班牙名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选段和中国民乐经典《花好月圆》,通过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对话,共奏中西文化交流和谐乐章。
“丝路掠影”中西乐器对话音乐会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音乐会海报
新华社、《人民日报》及马耳他国家报、马耳他时报、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罗马尼亚国家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一次激情碰撞的文化之旅
本次出访活动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精心打磨、倾情呈现,在与马耳他、布加勒斯特和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多次沟通交流后,前后方共同努力为每个国家的演出做出适合当地又独具特色的安排。
第一,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本次系列音乐会内容丰富,从古典的传统名曲到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作品,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齐奏到与大提琴、古典吉他等西方乐器“对话”,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马耳他地中海会议中心艺术总监、马耳他总统勋章获得者托尼·达里恩称赞音乐会充满激情与表现力,“中西乐器组合在一起,就如同画笔一样,蘸上不同的墨水或颜料,创造出最美妙的图画。”
第二,演出设计多元创新。本次系列音乐会特别设计了多种形式,加强与当地民众的交流和互动。针对不同国家,乐团特别改编了《阿细跳月》,别出心裁地把众多当地耳熟能详的音乐元素穿插其中,例如,在西班牙的演出中巧妙地融入了《卡门》热情奔放的旋律、《西班牙斗牛曲》激昂壮烈的节奏以及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队歌那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歌曲,让外国观众在中国民乐中不停“开盲盒”。演出中还带有即兴表现形式,每一种乐器均有独奏展示部分,最后艺术家们边演奏边踩着欢快的舞步,场面极具感染力,在剧场的观众跃跃欲试;在马耳他汉达中学的小观众们激动登台,与演奏者共舞。这首作品的表演,每次都能将现场气氛引向高潮。
马耳他圣伊纳爵学院汉达中学师生与演奏者共舞
第三,演出阵容凸显交流互鉴。乐团与到访国当地艺术家合作演出中外经典作品,贡献了许多珍贵的画面:中国民族乐器的动人旋律与罗马尼亚合唱团小朋友的清澈歌声互相应和烘托,两种风格完美融合;乐团与西班牙古典吉他手配合默契,“中西合璧”,以乐为媒,传递友谊之声。在与西班牙吉他手的合作中,双方在筹备阶段通过视频会、电子邮件等方式多次沟通,共同改编、创作,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迅速磨合、调整,建立了友谊,加深了对双方文化的了解,让这场音乐会不只是中西乐器的“对话”,更是中外文化的“对流”。
第四,演出受众辐射青少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未来,本次系列音乐会积极挖掘青少年力量。在马耳他圣伊纳爵学院汉达中学的演出中,艺术家或引导学生们跟随旋律随声应和,或邀请学生们上台“闻声起舞”。演出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来到舞台体验中国民族乐器,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活动中,除了与罗马尼亚小快板儿童合唱团合作演出,乐团还邀请其中的4位小朋友在《春江花月夜》演奏前,分别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带领观众们感受中国古诗的韵律美。
出访艺术家真挚留声 一次珍贵难忘的收获之旅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成立于1950年,隶属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专业民族管弦乐团。多年来,伴随着对多部民族歌剧舞剧的演绎诠释,民乐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民族乐团中最具多元化音乐风格和舞台表现力的国家级乐团。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扬琴演奏家栾冬:在2003年我刚进剧院时,第一次出国演出就是参加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落成仪式。时隔21年,我能再次踏上美丽的马耳他,把中国音乐分享给当地民众,我感到无比开心。我们团在21年前参与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今年又有幸参与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希望我们能够把中国音乐带给更多的外国观众。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筝演奏家雷靛云:演出曲目中有两首原创作品(《千里》《动·静》)是首次亮相欧洲,作品演奏极具挑战性,音乐风格交融传统与现代,可窥见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蓬勃之势。乐团在3个国家均表演了当地乐曲,国乐演奏外国名曲,当地合唱团演唱两国名曲,充分体现中外文化的交融性,而通过这样的表演,更是充分表达了各国之间友好交流、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打击乐声部长陈思翰:我们在马耳他一天内参加了一场交流活动、一场演出,虽然稍有疲惫,但是演出热情不减。尤其是在汉达中学的演出令我记忆犹新,学生们对中国民族器乐的热爱、对国乐旋律的喜爱,都在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中展现出来。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大提琴演奏家王文君:本次音乐交流不仅是一次演出之旅,更是一次文化学习之旅。我们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在合作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通过这次出访,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音乐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的差异,连接人心。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将中国的音乐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青年阮演奏家徐琳琳:在音乐会结束后,我们与观众进行了交流。许多人表示,这场音乐会让他们对中国民乐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人对中阮这件中国传统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它是一件声音非常圆润且富有哲学思想的乐器。还有一些观众提到,在我们的演奏中找到了与他们民族音乐相似的律动元素,这让他们感到非常亲切且有共鸣。这种反馈让我倍感欣慰和自豪,证明了音乐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美妙的旋律,更在于它能够连接不同文化,触动人们的心弦。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青年扬琴演奏家翟梦飞:在此次出国演出中,我负责改编《茉莉花》《卡特里娜》《太阳》等三首作品。在与罗马尼亚合唱团的小朋友一起演出时,我的内心十分感动、开心,演出后我甚至一直在哼唱那些旋律,它们在我心中经久不息。这就是音乐的意义,它是我们在文化、语言、年龄等种种不同中存在的宏伟且稳固的桥梁。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青年二胡演奏家郑盟:本次出访是我首次出国演出,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马耳他的历史文化深厚,其古老的建筑和浓厚的艺术氛围给我带来了许多灵感;在罗马尼亚的演出过程中,当地观众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令我十分感动;西班牙的艺术氛围让我非常震撼。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青年笛箫演奏家郑鹏:我们在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与罗马尼亚儿童合唱团合作,演出和谐融洽,我相信这些孩子们也喜欢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演出结束后,当地观众告诉我们,罗马尼亚许多民歌与中国都有相似之处,这令我们更加欢喜。两个国家的音乐竟然如此相近,这说明双方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而我们见证了这一点,我们还要作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一员,持续发扬下去!
(本文转载自《中外文化交流》杂志总第326期)
(本文图片由马耳他、布加勒斯特、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歌剧舞剧院提供)
友情链接